长江Ev工厂招聘_长江ev汽车公司 _长江ev汽车公司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长江Ev工厂招聘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长江Ev工厂招聘的话题。

1.传统车企频频被申请破产 新一轮洗牌开始?

2.拥有造车资质 李嘉诚曾入股 这家造车新势力车企还是没撑住

3.探店五菱宏光MINI EV,哪些人会偏爱这台“人民代步车”?

4.被追债的长江汽车,是怎样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5.长江汽车“双资质”护身仍进入破产清算,零跑代工受影响几何?

长江Ev工厂招聘_长江ev汽车公司

传统车企频频被申请破产 新一轮洗牌开始?

       众泰、拜腾、博郡等相继宣告破产后,这些车企没能撑到元旦,也从边缘化品牌走向破产重整,国内车企的马太效应空前加剧。

       11月11日,长江汽车被爆破产前清算,目前已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作为国内第五家获得工信部发改委“双资质”的新能源车企。自2016年发布小型逸酷后,长江汽车在新品方面动作缓慢,相关信息十分稀少。反而从2017年开始有关长江EV停工离职的负面报道不断。2018年北京车展长江EV终于凑齐3款概念车和6款纯电商用车,但依旧没有对品牌树立起到太大作用。2019年7月,长江汽车被爆出工厂欠薪员工维权。正如外界预测的,长江汽车最终因资金不足被迫申请破产。

       11月13日,一天内东风裕隆纳智捷和华晨汽车两大车企又被爆出申请破产。当天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表示已在浙江法庭申请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日前,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也进行了工商注销,处于边缘化的纳智捷品牌在国内汽车市场早已无人问津。

       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日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请,标志着这家车企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需要说明的是,此次破产只涉及华晨汽车的自主品牌部分。

       紧接着今年12月份众泰新能源同样被正式申请破产清算,这已经是近一个月时间内第四家自主车企宣布破产。不同于造车新势力,众泰新能源算得上是很早入局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品牌。早在2008年众泰就开始着手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同年还推出了首款纯电动车型众泰2008EV。自此之后众泰新能源很快进入良性发展中,几乎每年都推出新款纯电动车型。据悉,截止到2017年,众泰新能源已累计销售超过9万辆,占全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总体销量的18%。

       自此之后,众泰销量开始下滑,新能源销量也没有起色。从现有公布的销量数据看,2020年众泰新能源单月销量仅维持在110辆左右。销量表现差,再加上负面新闻不断,最终以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为由,被申请破产清算。

       从近期已经申请破产的四家车企看,无疑是在释放一种信号: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开始又一轮的洗牌。

       近两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并不景气,整体销量呈现连续下滑。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国内大中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和家庭拥车率已经饱和,新购用户日益减少。中国车市已经由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优胜劣汰的主旋律越来越快。可以说,对于边缘汽车品牌而言,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而这一过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车市竞争异常激烈,行业洗牌愈发频繁。对于自主品牌而言,吉利、长城、长安等传统车企已经扎稳脚步,拥有可观的市场销量。对于合资品牌而言,像大众、丰田、本田等保有量大、品牌忠诚度高的品牌,也可凭借庞大固有用户群体,在国内市场稳定发展。反观品牌知名度不高的边缘品牌,力帆、海马、猎豹、华泰、观致等为代表的车企,不仅无法获得新用户的支持,原本积累的少量老用户也会逐渐流失,生存空间必将受到严重挤压。

       究其根本,这些已经宣布破产或是处于边缘的车企,往往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以至于产销量和保有量一直不高,久而久之知名度和口碑也会急速下滑。没有销量支撑的车企很快陷入资金不足窘境,最终只能被迫退场。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曾表示,“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全面的淘汰期,强者越强,弱者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优胜劣汰更加明显,中国汽车品牌50%我认为将在很快一段时间不复存在。”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那些没有产品竞争力的车企会加速暴露,裸泳之下的边缘车企,最终命运只能是被市场淘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拥有造车资质 李嘉诚曾入股 这家造车新势力车企还是没撑住

       开门见山,关于苹果造车,笔者有以下三点判断可与各位分享、探讨:

       不可尽信iCar明年9月能顺利发布

       不用费心猜测iCar的神秘面容

       不必怀疑iCar的智能化实力

       云里雾里的苹果造车项目Titan,终于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媒体同行那里“拨云见日”了。

       12月21日中国台湾地区核心财经媒体《經濟日報》发布新闻,称苹果将在2021年9月发布Apple?Car——这比行业的普遍预测要提前了两三年。

       证据确凿否?

       别尽信?明年能见

       在众友媒情绪高涨地跟进这一爆炸性新闻后,《白话EV》将苹果汽车明年发布的“证据”进行了严密梳理,高度浓缩成了以下三点:

       第一,从制动器(和大)到充电器(贸联-KY),从电机(富田)到继电器(和勤),特斯拉在台湾地区的主要供应商均已被苹果公司通知:赶紧扩产,明年开干!

       第二,苹果御用合作商富士康在今年早些时候有所“异动”,其母公司鸿海精密联手裕隆,冷不丁的放出狠话,说要用5-7年时间里拿下电动车市场10%的市场份额。

       第三,奉行“标准品策略”是苹果亘古不变的作风,这一点在iPhone?11不推5G机型,生扛到今年iPhone?12才实现5G的实例面前显得毋庸置疑;但在汽车新四化一浪比一浪高的当下,自动驾驶技术加身的数字网联化电动汽车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标准品”级商品,而非噱头,所以苹果突然着急起来,听着就真真儿的!

       但是,并不可尽信iCar明年9月能顺利发布!理由也有三:

       第一,实车验证时间过于紧迫。

       暂且相信这位“不愿具名的供应商高层”所言属实,并且相信清一色的“特斯拉系”供应商凭借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有能力在极短时间内扩产开干,为苹果匹配相应的技术与产能,但造车终究要秉持实车出来必须先做可靠性验证的“行规”。

       赵本山所言极是:“走两步儿,没病走两步儿!”而苹果汽车要走的可绝对不止“两步儿”,而是百万公里级的严格验证,不到1年的时间显然不太够用。

       第二,产能之谜待解。

       造车不比产手机,大工厂该建还是要建的——图里的是库比蒂诺苹果公司总部附近的一个“绝密地点”,其实就是Titan的研发中心。在那儿研发没问题,但这种建筑物里绝对没法儿批量造车。

       虽然“千人团队稳定多年”“业界精英挖角荟萃”“自动驾驶专利不断”,这些都能作为Titan项目有条不紊进行的实锤证据,但即便是马斯克也要为Model?3“产能地狱”焦急地睡车间地板监工,催着“帐篷”工厂赶紧建起来,倒真是没见库克对造车业务的产能有何动作。

       当然,您要说苹果最擅长保密工作,掩人耳目地把一座拔地而起的汽车工厂变透明,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第三,造车经验不足,极有可能跳票。

       造车新势力跳票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连续跳票直到“跳消失”,什么游侠、FF、博郡之类,例子实在多到懒得一一列举。它们或许是死在钱眼儿里,但苹果不缺钱;不仅不缺钱,更不缺人才和技术实力,但经验终归还是缺乏的。

       说白了,您可以信iCar明年9月发布,但2022年批量交付这道门槛儿,特斯拉、蔚来们当年有多难迈过去,相信苹果汽车也并不比前辈们轻松多少。

       别猜测?车长啥样

       即便是手机这种“功能强悍>外观设计”的电子产品,果粉也往往会在秋季发布会后纷纷吐槽,什么刘海屏、强迫症之类的,可见“颜值即正义”的理念在各种产品上同等适用。

       于是,自2014年苹果爆出Titan造车计划后,各种iCar假想图层出不穷……

       当然,对于苹果这样一个“视保密如生命”的公司而言,上面这些“网图”实在是毫无意义——你永远不要怀疑那些擅长颠覆行业的头部公司,他们的脑洞绝对比网友要刁钻深邃!

       最经典的案例,当属特斯拉Cybertruck。

       在2019年11月22日之前,基于马斯克对特斯拉皮卡设计的“夸张”描述,网络上流传了不少“夸张”的Cybertruck臆想图。

       然而,在2019年11月22日见证了Cybertruck实车之后,网友只能惊呼“我们还是太年轻了”。

       所以,千万不要费尽心思去想象iCar的面容,满怀期待即可。

       别怀疑?硬核实力

       长啥样儿倒还真是其次,毕竟雇来一两位NB设计师就能搞定,真正值得期待的,是iCar硬核的内在数字化实力。

       虽然笔者对iCar的认知程度和各位看官保持完全一致(就是啥也不知道),但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分析预测,咱真的是一点儿不必怀疑iCar的智能化水准。

       第一,梳理时间。

       当大家都以为苹果造车计划的初始面貌是2014年启动的Titan之时,不得不补充一句,早在2007年,乔布斯就将公司名称Apple?Computer更名为Apple,这是苹果公司业务范围拓展野心的起点,而乔布斯生前对汽车业务表现出的强烈兴趣,也是苹果汽车业务的重要铺垫。

       2014年的苹果官方发言人对Titan项目的获批慷慨激昂,简单粗暴地来了一句“给特斯拉迎头一击”,但这句豪言壮语也是6年以来的唯一一句“官方发声”。苹果对造车业务谨慎且持续的缄默,与一众造车新势力的高调形成鲜明反差,这也无数次令外界生疑:苹果汽车是不是“黄了”?但你细品,早些年就有1万亿美金的市值,2500亿美金的现金储备——跟造车新势力的“嗷嗷待哺”完全不同,人家苹果“不差钱”,不需要用PPT吸引投资人,所以“闷头造车不言语”一点儿不稀奇。

       深谙新车研发周期的人有个共识,用48-60个月研发一款新车,是合理的周期。对于苹果这种“新造车”+“技术控”+“颠覆派”的厂商来说,再多加几年周期也是完全合理的——如此计算,选择2021年发布iCar,绝对是符合苹果首款车型研发周期的。

       第二,人才深度。

       雄厚的资金储备最容易换来的就是人才矩阵。所以6年以来,关于苹果造车人才的新闻不曾中断。

       在高层端,特斯拉是苹果最重要的“挖角”对象。

       2018年,道格·菲尔德在负责特斯拉Model?3开发工作5年后,重返苹果,加入Titan团队,并主持工作。他同时兼具电动平衡车(Segway)、智能硬件(苹果Mac硬件工程)、传统汽车研发(福特汽车)、智能机器人(DEKA)、新能源电动汽车(特斯拉)等领域丰富而珍贵的从业经验。前阵子已在苹果公司光荣退休,iCar则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后的作品。

       前特斯拉汽车工程前副总裁克里斯?波利特加盟苹果,他曾是阿斯顿马丁的首席工程师,暗示苹果的计划可能是推出高端汽车。

       前特斯拉机械工程经理大卫尼尔森,前高级动力总成测试工程师约翰·爱尔兰,前特斯拉招聘人员劳伦·奇米尼拉,也相继加入苹果公司。

       但绝不仅仅是特斯拉被挖。电池公司A123,英伟达,MissionMotors,Here地图,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以及众多主机厂,都是苹果挖人的对象。

       在规模端,屈指可数的三条新闻就已证明Titan团队超乎外界想象的极速扩张。

       2014年,“目前已组成数百人的研究团队”。

       2016年,库克“叫停”造车项目的烟雾弹时,“千人团队将转向专攻自动驾驶技术”。

       2018年7月7?日,跳槽小鹏汽车的苹果前员工张晓浪因涉嫌窃密,被FBI逮捕。而在随后的司法程序中,苹果被迫提供了相关部门的员工数量,“整体员工13.5万人,专攻汽车相关业务的研发人员5000人”。

       数百、千人、5000人,几何倍增长的团队规模,再次印证着苹果对造车业务的认真。

       第三,专利积累。

       即便再怎么藏着掖着,iCar的秘密也会被必须公开的专利申请信息泄露出去。

       仅仅2020年一年,苹果便已申请成功近百项汽车相关专利。多了不列,就简单拿出来三个例子:

       1、“乘员安全系统”:在车辆碰撞时,避免车内面对面乘坐的两名乘客相撞的系统。

       2、“车窗调节系统”:乘员可调节车窗的颜色、反射率,亦可调整其进入“雾面”模式。

       3、“自动对准充电设备”:车辆可自行靠近充电桩,桩车进入对接状态完全智能自动化。

       惊艳度极高的专利多如牛毛,这也让iCar的值得期待指数高高在上。只期待众多已经申报专利成功的黑科技能实装率高一点,再高一点!

       第四,路测数据。

       只要想实现自动驾驶,路测数据的原始积累是绕不过去的必经之路。

       苹果虽然没有实车,却早已将自动驾驶车辆驶上道路。

       根据2017年苹果获得美国路测自动驾驶牌照后当地媒体曝光的照片来看,代替苹果上路的是雷克萨斯RX450h,其车队规模时有扩张。在近期的报道中,苹果路测车队中已有70辆车。

       根据去年曝光的数据来看,苹果的成绩是路测总里程达到7544英里(约合1.2万公里),70辆路测车辆的MPD(Miles?Per?Disengagement,衡量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驾驶水平”最直观的指标)为117.88英里(约合189.7公里)。

       当然,受制于尚未批量交付商品实车用于积累路测数据,苹果或许与头部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路测长度勉强持平,但MPD水准远远落后于Waymo等技术大牛,路测长度也只有特斯拉百万分之一。

       第五,进化能力。

       数据积累落后,但苹果毕竟是软件迭代和系统生态的始祖,OTA概念不也是汽车圈集体从手机界“偷师”来的神技吗?

       所以,iCar的数字化功能中,最值得期待的当属其进化能力。

       或许,在iCar发布后,此前更偏向于系统和生态更迭的春季发布会和WWDC将会拥有更高关注度(某种意义上系统迭代相当于汽车的年型款更新);而苹果公司最看重的第一季度财报也将不再重度依赖于新款iPhone产品的市场表现;另外,iCar版块的加入,也必将让每年苹果秋季发布会的时长加倍,且重头戏发生偏移。

       不可否认,业界对苹果产品迭代进化实力出众的认知是一致的,而此等优势从电子产品无缝移植至汽车产品中已成定论,这也是苹果在推出第一款汽车产品时就直接拥有强悍品牌力的重要基石。

       把戴森造车熬黄了,把贾跃亭熬成老赖了,把Titan项目总负责人都给熬退休了,苹果造车是有多能熬啊——当然,苹果造车有多能熬,就有多么值得期待!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尽快把iCar实车请到《白话EV》来做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探店五菱宏光MINI EV,哪些人会偏爱这台“人民代步车”?

       造车,本来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不仅要有雄厚的资金,而且对于技术的要求也更加的严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电动汽车已经不再需要发动机和变速箱了。没有这个技术壁垒,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大降低了造车的难度。

       于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国内出现了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我们把这些车企统称为“造车新势力”。

       一时间,造车新势力车企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了几十家甚至上百家。

       进入2019年,包括蔚来汽车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们日子并不好过,甚至还有一部分造车新势力车企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其中就包括知豆汽车、博郡汽车、拜腾汽车、赛麟汽车和前途汽车。原因是众多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也开始集中发力,另外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也在逐步地退坡。

       除了几个别车企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了造车资质外,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车企不具备造车资质,只能选择找一些传统车企合作代加工。比如蔚来汽车选择的是江淮汽车,小鹏汽车则是选择和海马汽车进行合作。

       所以说,对于造车新势力车企来说,造车资质显得至关重要。

       不过现实问题是,即便是拥有了造车资质,也仍然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比如说我们今天要聊的这家造车新势力车企长江汽车。

       公开资料显示,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6月,原名为常州长江客车有限公司。2013年重组,更名为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个亿,法人代表为曹忠,李嘉诚曾经是其第三大股东。2016年4月,长江汽车发布了纯电动汽车品牌长江EV。2017年12月,长江汽车成功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双资质”。2018年北京车展上,长江汽车也曾推出了三款概念车。

       长江汽车的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1150亩,总投资51亿元。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以及电控等生产设施。除了杭州工厂,长江汽车还在深圳、成都、贵州等地成立了分公司。根据长江汽车曾经的规划,杭州工厂一期年产能为10万辆车,二期年产能增加至30万元。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江汽车的销量却是十分的不理想,从而导致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早在2018年,就有长江汽车的员工投诉举报长江汽车欠薪的问题。

       临近年底,长江汽车终于还是撑不下去了。近日,据媒体报道,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已经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拥有造车资质的长江汽车曾经还为另外一家造车新势力车企零跑汽车代工。无奈,零跑汽车的销量也十分的惨淡。

       大浪淘沙,造车新势力们,且行且珍惜!

       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快评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且图文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索取稿酬或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被追债的长江汽车,是怎样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宏光MINI?EV,2020年当之无愧的现象级车型。

       关于这款车的传说想必大家都略有耳闻:起步价低至2.88万,也就三台iphone11pro的价格;上市20天销量即突破15000辆、订单超50000辆;未来将整车出口海外市场……

       但仅仅是以上公开的官方信息,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这台新晋“神车”的好奇心。而想要了解更多,自然还得靠探店。

       找店不易

       探店的第一步,自然是确定去探哪家店。

       通常情况下,国内某头部汽车垂直网站会是优先选项。因为在找4S店这件事上,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搜索引擎来使,一来可以搜出门店的具体地址,二来可以看到大致的报价。

       可当你键入“宏光MINI?EV”,点击“经销商”的目录,再选择“上海”地区,大概率也会做出脖子前伸同时瞪大双眼表示质疑的动作。

       因为偌大的一线城市上海,全城居然只有一家五菱4S店。这显然有悖于五菱的“群众路线”。

       所以面对并不科学的检索结果,不得已,还是打开了五菱的官网进行查询。这回的结果就正常多了,如图所示,上海地区经销商加上服务商的数量还是颇为可观的。

       甚至连长江另一边的崇明岛上,都有五菱4S店的身影,真无愧于“人民的五菱”这一称号。

       那为何在某汽车垂直网站上,却只有一家4S店孤零零的身影呢?

       销售人员如是回答:“咳,想上传门店信息那都是要收钱的,全上海的五菱4S店都是同一个老板,这不是想省钱,所以就只登记了一家。”

       试驾任性

       常见的试驾流程,不外乎销售人员先复印驾照,而后带着你按规定路线开上半圈,最后再把试驾车交到你的手上。

       相比之下,上海地区这家五菱4S店的试驾过程,简直可以用“任性”来形容。

       试驾路线是什么?不存在的,你想往哪开都行,开到爽为止;销售顾问带你熟悉车辆?不存在的,看你驾龄够了,直接把你“撵”上驾驶座,好好享受吧您嘞。

       坐上宏光MINI?EV的第一感受,这车真XX高。

       虽然车身尺寸不大,严谨些的说法是很小,但由于电池组安放在车底,使得车内地板高度被迫随之抬高。又因为车身实在太短,若是按照常见的半躺式坐姿,驾驶者的双脚恨不得能直接顶穿车头。

       该怎么形容宏光MINI?EV的驾驶坐姿呢,就跟你平时吃饭时候差不多,把面前的碗换成方向盘就行。

       而在近乎于卡车坐姿的影响下,诸如方向盘圆心和座椅中线不重合,刹车踏板位于正常油门的位置、油门都快被挤到副驾等等,看似并不是那么符合人机工学的设计,实则早已无暇顾及。

       至于动力,27马力的电机输出相当线性,只不过这根线的斜率有点低。极速仅仅100kph,实际60kph以上的加速就已经相当佛系。

       底盘,其实不提也罢。前麦弗逊不难理解,但后多连杆硬轴在乘用车界可着实不多见。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件,街头随便找台五菱之光,趴下来看看车底,会发现都是宏光MINI?EV的同款。所以这车的底盘质感,请自行脑补吧。

       续航血崩

       宏光MINI?EV全系三款车型,2.88万元的轻松款和3.28万元的自在款相差4000元,后者增的配置包括全液晶仪表盘和手动空调。

       你也不用过分纠结多出的4000元都够买两台小匹数的家用空调,因为前者压根订不着车。

       如果范围缩小到上海地区,实际能买到的只有顶配悦享款,即3.88万的那款。原因是根据上海当地的政策要求,只有这一版本具备上新能源沪牌的资格。而与328版本相比,唯一的差别是续航里程从120km提升到了170km。

       但在隔壁的苏州,328和388都处于售卖状态,不过前者的供货量略少,想提车得耐心地候上一两个月。

       等等,真有人买120km的版本?这续航当真够用?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上海地区销售人员给出的数据稍许乐观,在开空调的前提下,宏光MINI?EV的续航打折率约为70%,即标称170km的388版本,实际能行驶约120km。

       苏州这家店的销售人员则更为实诚,表示开空调的话,实际续航大概也就50%。倘若按照这样的比例换算,388和328版本的可行驶里程分别只有区区60km和85km。

       需求,需求,还是需求

       所以看到这,宏光MINI?EV似乎问题缠身?仅从产品力本身而言,确实如此。但在下最终定论前,先回到上文的第一个问题:真有人买120km的版本?

       在宏光MINI?EV上市之后,不少人盲猜,上海,会是这款车型的主销市场。

       理由也很简单直接,目前一张沪牌的均价在9万左右,所以哪怕买台飞度,落地妥妥也得超过20万;而宏光MINI?EV的上路价,也不过才半块沪牌而已,还能在全上海畅行无阻。

       这对于那些拍不中沪牌,又或是经济状况一般,同时又对驾车进入市区有刚需的消费者而言,三万多还带牌的宏光MINI?EV无疑是理想的出行方案。

       可实际情况是,这车在上海的确卖得好,但还不是最好。

       据销售人员的介绍,宏光MINI?EV销量最靠前的地区,一是山东,二是广西。前者是这车的产地所在,后者则是五菱的总部,当地会有额外的购车补贴。

       山东也好、广西也罢,看似一东一西、一南一北,实在存在着共性:不限牌。而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最终选择这么一台看似“高不成低不就”的车型的理由,可以藉由苏州地区进行参考。

       此次探访的其中一家4S店,位于苏州的下辖市,和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一样,这里既不限牌也不限行。相比于50公里外多少有些“馋绿牌”的上海消费者,这儿的人们选择宏光MINI?EV的动机更加“纯粹”:就是为了代步。

       他们也许就职于工厂,上下班往返也就5km,即便60km的续航也足够一个礼拜的使用量;他们也许刚刚退休,子女给买一台宏光MINI?EV的唯一目的,便是放学接孙女,单日里程可能更是低至2-3km。

       他们可能还扮演着更多我们所熟悉、但又默默无闻的社会角色,他们并不大富大贵,即便是车价降了又降、收入涨了又涨,一台常规的家用车依旧会掏去大半家底。

       所以这类消费者选择宏光MINI?EV的原因无他,就是便宜。且除了车价低廉以外,新能源车无需购置税,这就又省下了一大笔;后期几乎为0的维护成本,避免了在各种保养套餐之间的来回纠结;220V的家用充电,也避免了四处找寻充电桩的尴尬。

       至于不能跑长途,你觉得买宏光MINI?EV的人想过跑长途吗?

       在把这个问题想通之后,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会选择更便宜的328版本。6000元的差价,对于想要选购3万级别车型的消费者而言,已经不再可以忽略不计;再者,120km和170km说到底其实都不够用,只是前者更加不够而已。

       可对于一天只跑5公里的车主而言,两者的差别无非就是10天充一次电或半个月充一次电;更何况宏光MINI?EV那仅为9.3千瓦时和13.9千瓦时的小电池,一晚上妥妥满血复活,两个版本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所以“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这句话,五菱真的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并无优?

       虽然前期网上曾有不少的第三方补贴活动,一度使得宏光MINI?EV的车价更加“美丽”;但在官方渠道的4S店,终端行情还是十分平稳的。

       3.88万元的车价并没有额外优惠,好在新能源车型免征购置税;4000元的预估保险费并不便宜,原因是尽管自己的车损险便宜,但交强险和三责险并不与车价挂钩;两地4S店的上牌费差别稍大,上海报价1800元,苏州则只需800元。

       因为想上沪牌就必须得有自己的充电桩,所以在上海购车还会有一笔额外的费用。如果有自己的固定车位,充电桩包安装的报价为2200元;当然骚操作就是把充电桩挂靠在专门的公司,这样的话只需要1500元,不过回家只能接220V进行充电。

       充电时间倒是没太大差别,毕竟宏光MINI?EV只支持慢充。另据销售人员透露,店里时不时会举办一些活动,届时下单的话挂靠费可直接免除,想要装桩的话补齐差价即可。而大多数地区则不受此限制,对于充电桩没有硬性要求。

       金融政策方面,上海这家4S店的销售小哥强烈不建议贷款:“就贷个两万块你还得付小几千手续费,算下来利率很不划算的,还不如直接全款。”

       至于苏州店则可以提供3万18期的免息贷款,不过得先支付2500元的手续费。其实额度的问题真不关五菱的事,毕竟车价也就三万多;只是将手续费换算利率,再与主流品牌的免息政策一比较,着实有些不合算。

       AL频道小结

       最后再来聊聊宏光MINI?EV的赠品。

       现在店内实际是有活动的,主要是送保养,而核心项目便是全车检测。理论上除了雨刮刹车片制动液轮胎等消耗件以外,在宏光MINI?EV也找不到其他什么可更换的。

       至于之前盛传的这车轮胎75元一条,其实没那么夸张,某宝上最便宜也要85元左右。

       如果你再稍微和销售软磨硬泡5秒钟,大概率他还会答应送你全车贴膜加脚垫。

       但真正具有吸引力的赠品,答复令人失望。

       “买这车能送五菱的螺蛳粉吗?”

       “害,之前有活动,买车能抽奖,抽中才有;不过没见过抽中的,我们到现在也没看过那螺蛳粉长啥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长江汽车“双资质”护身仍进入破产清算,零跑代工受影响几何?

       比起现在因欠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长江汽车,它曾经的身世还是比较低调的。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前身是杭州公交客车厂,成立于1954年,是杭州乃至全国公交车车辆的骨干生产企业,至今已具60多年汽车生产专业经验,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电车专业生产厂家之一。2013年在经营不善,濒临破产之际五龙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注资重组杭州长江客车有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回归汽车行业的长江汽车,蜕变成了目前中国最大、最先进、最专业的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然而和众多“名牌”车企相比,长汽的知名度并不高。

       在五龙的带领下,长江汽车也以加速度开始发展起来。五龙在并购长江汽车后又兼并了云南美客车公司,拿下这两家公司后于2015年获得新能源大中型客车生产资质,2016年五龙向长江汽车投资51亿发展新能源汽车,拿下一千多亩地建设工厂,并正式发布了长江EV品牌。关于这50多亿的巨额投资,外界一直传言是地产大佬李嘉诚“砸”给长江汽车的,名人效应也的确让长江汽车声名大噪了一番。但实际上,李嘉诚入股的是香港上市公司中聚电池,也就是后来的五龙电动车,持股量最高时达到8%。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投资,长江汽车在名人光环下也算是风光了一把,并立下了18年实现商用车盈利,19年实现乘用车量产的flag。

       拥有双资质的长江汽车,在2018年的北京车展上也揭开了低调的面纱,展出了三款概念车和六款纯电商用车,以及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等。其中纯电动中级SUV、纯电动中级轿车和C级概念车等乘用车产品更是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尽管还没开始正式量产,就已斩获1.5万辆网约车大单,解决了乘用车的销售问题。接着又签下几个大客户近万辆订单,产品包括商务车和客车,解决了商用车的销售问题。车展期间,又与福田汽车和物流快递公司、租赁公司签下订单。似乎,长汽的前景一片光明。

       如今,传统车企与合资车企一同入局,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早已风起云涌,地方政府由于宝能等圈地为实造车为假的前车之鉴,投资变得更为谨慎,而资本市场的风投热潮已经退去,造车新势力想要获得融资只会越来越难。杭州长江汽车欠薪只是造车新势力整体困境的缩影,国内上百家造车新势力之中,超过10家是有出现拖欠员工薪酬或供应商货款的情况,如前途汽车、法拉第未来、博郡汽车、绿驰汽车等在内的多家公司。

       手握新能源汽车“双资质”的长江汽车最终也未能挺过这个冬天。

       根据近日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发布的破产文书,造车新势力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长江汽车”)被法院裁定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公告显示,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根据杭州万途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20年8月24日裁定受理长江汽车破产清算一案,并于9月11日指定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浙江诺力亚律师事务所、宁波科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管理人。长江汽车债权人应于2020年11月11日前,向管理人申报债权,书面说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及是否属于连带债权,并提供相关材料。

       11月26日上午,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随后,贝壳财经记者就参会债权人及债权申报具体情况致电长江汽车破产清算管理人时,对方表示暂时无法透露,具体情况可关注企业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消息;但截至记者发稿时,长江汽车官微未有相关消息发布。此外,记者曾多次致电长江汽车官方电话,但截至发稿前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同日,零跑汽车官方对记者表示,长江汽车和长江乘用车不是一个主体,零跑汽车是跟长江乘用车合作的,所以不会有影响。

       长江汽车之前发布的新能源车型。

       深陷欠薪风波

       根据法院发布的裁定书内容,经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调查,截至2020年7月28日,本院另有105件以长江汽车公司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尚未履行,申请执行标的约2.66亿元;以长江汽车公司为被告的未结诉讼案件34件,立案标的约9.45亿元。长江汽车公司自认现对外负债本金近30亿元、利息1亿余元,拖欠2019年12月以来的职工工资约4000万元。另,本案审查过程中,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以长江汽车公司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材料移送本院进行破产审查,涉及执行案件5件,申请执行标的1600万余元。

       不仅如此,长江汽车还一直深陷欠薪风波。

       有自称为长江汽车员工的网友在长江汽车百度贴吧发帖表示,截至今年10月,长江汽车已欠薪长达11个月之久,外加合同约定的13薪,共计14个月,甚至部分员工2018年的出差报销还未拿到。对方还透露,公司会每周发布一则《居家等待通知》,但从未有过工资发放的相关信息。

       今年上半年,多位长江汽车员工也在政府网站上留言称被拖欠数月工资。

       手握造车“双资质”,至今却无量产车型

       如今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的长江汽车也曾风光无限。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汽车前身为成立于1954年的杭州长江客车有限公司,濒临停产之际,五龙电动车(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出资51亿元对其重组,并将其更名为“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从事新能源商用车的生产制造。

       随后,长江汽车又将目光瞄准了当时“蜂拥而入”的电动乘用车。2015年9月。其与另外两家企业合资成立杭州长江乘用车有限公司(简称“长江乘用车”);并于次年4月正式发布电动车品牌“长江EV”,同时杭州工厂正式投产,一期年产能为10万辆,二期年产能为30万辆。

       由于长江汽车拥有客车生产资质,以及控股股东(五龙电动车)拥有电动车制造背景,这为其顺利获得生产电动乘用车“双资质”铺平了道路。

       2016年5月,长江乘用车成为继北汽新能源后,第二家获得发改委审批的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非传统乘用车类通过新能源乘用车准入核准的企业;2017年底,在工信部公示的第30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长江乘用车登记在册,成为国内第五家获得“双资质”的新能源乘用车企业。

       一时间,长江汽车吸引了众多关注,企业也在加速扩张,相继成立了贵州长江、深圳长江、成都长江等子公司。此外,长江汽车还在美国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在北京、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在天津、辽宁建立了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官网信息显示,在商业模式上,长江汽车选择“商乘并举”,产品系列涵盖乘用车、客车、物流车、卡车等多平台车型。

       然而,长江汽车的乘用车业务并不顺利。官网显示,目前长江汽车拥有?奕阁、奕胜、益众、逸酷四款车型,但前三款均为商用车型,仅有定位小型纯电SUV的逸酷为乘用车型。逸酷于2016年4月发布,但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实现上市交付。

       而根据长江汽车此前于2016年时公布的计划,该公司基本上1-2年就会推出一款乘用车新车型,包括C级、D级车型。但自2016年发布逸酷后,直到2018年,长江汽车才携三款新产品亮相北京车展,中间空档期长达2年,且3款新产品均为停留在概念车阶段,并无现车和量产版车型。由此,外界对其一直停留在“PPT造车”的印象中。

       与零跑汽车的代工合作或不受影响

       为改善经营状况,处境艰难的长江汽车打出手中最后一张牌——“双资质”开启自救。2019年1月,长江汽车与造车新势力的零跑汽车达成代工合作。

       如今长江汽车进入破产清算阶段,零跑汽车的生产问题也备受关注。

       “长江汽车和长江乘用车不是一个主体,我们的资质是跟长江乘用车合作的,所以不会有影响。”11月26日,零跑汽车官方对记者表示,零跑与长江乘用车的合作正常进行,且目前零跑的量产车型都是在长江乘用车下线的。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汽车持有长江乘用车33%股份,是长江乘用车三大股东之一。一位律师行业的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长江汽车被破产清算后,主要会对长江乘用车的股权结构、管理层等方面产生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零跑汽车共销售新车1743辆,其旗下首款车型零跑S01在10月份仅销售62辆;今年1-10月,累计销量仅为6335辆。与造车新势力一线梯队的过万销量相比,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对于欲通过代工谋生的长江汽车而言,或也是杯水车薪。

       对于长江汽车如今的结局,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红利期时,长江汽车迟迟未推出量产产品;且随着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补贴政策、消费者购车需求以及同级车型的产品力发生变化,长江汽车也没有及时跟上主流趋势。

       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洗牌加剧的大背景下,多家未实现量产交付的造车新势力以各种方式离场。但作为一家手握新能源汽车“双资质”的造车新势力,长江汽车进入破产清算,在令人唏嘘的同时,更折射出造车不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好了,今天关于“长江Ev工厂招聘”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长江Ev工厂招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